建立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倡導和實踐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時期環衛能力建設要與時俱進,必須把循環經濟思想貫徹到工作中去。
筆者近年在環衛戰線工作,看到的一些現象令人深思。一方面商品過度包裝、一次性塑料袋大量使用等等,使垃圾量持續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垃圾處理設施相對滯后,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對生活垃圾幾乎全部作衛生填埋處理,一些還可利用的家具、服裝、食品,以及一些還大有用途的建筑廢料黃泥、石塊等被統統當作垃圾扔掉、埋掉,令人惋惜。
要在環衛指導思想上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對照當前環衛工作,我們不能不看到,低利用,高排放,成為當前環衛行業處理垃圾的現實特點。目前一次性用品泛濫,其綜合利用成為環衛部門應當認真考慮的重要課題。比如,垃圾中的可燃物沒有用來發電,餐廚垃圾尚未進行發酵利用為飼料或肥料,玻璃制品也沒有回收利用拉絲。許多“垃圾”沒有進行任何再循環就被丟掉了。
“世界上沒有垃圾,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資源鏈是環環相扣的。即便是人們認為毫無用處的泥巴、石塊,也可以用來制磚筑路。因此,垃圾絕不能一埋了之。這種循環經濟理念不僅要在垃圾終處理上要體現,在垃圾排放、收運過程中也要體現。要真正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新時期環衛工作,這樣諸如垃圾減量化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環衛發展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反之,僅僅從保潔這個角度來開展工作,往往就會出現垃圾越掃越多,致使一線環衛工人不堪重負,環衛行業的發展也會越走越窄。
發展循環經濟,垃圾分類很重要,分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再利用。垃圾來源廣泛,如不進行正確的分類,就很難進行有效的利用。目前,國內還未有統一的標準,各地分類方式千差萬別,有的甚至是徒有虛名。日本福岡市的經驗是將垃圾分成四類:可燃、不可燃、玻璃瓶及大件垃圾,基本上垃圾以焚燒發電和舊物利用為主對接。他們的垃圾分類很實用,并不復雜,而且市民也容易掌握。最后是垃圾終處理設施建設問題,現在我國許多城市日產生活垃圾幾千噸甚至上萬噸,但由于沒有終處理工廠,最終只能一埋了之。
垃圾再利用是一項產業,這就是環衛產業。這項產業能否有效發展起來,關鍵是看終處理設施的發展,如果這些設施建立不起來,談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發展會大打折扣。例如:建筑垃圾,大部分是泥、磚頭、石塊,如果建立一座大型建材廠,不就給它們找到了出路嗎?廣州2002~2004年排放建筑垃圾3513萬立方米,如果能集中利用將為城市建設做多大的貢獻,同時也減少了多少農田、山地被毀。相反,由于沒有綜合利用,部分建筑垃圾被倒進池塘、河流,造成危害。再如糞便處理,現在許多城市對糞便沒有進行很好的利用,只是進行簡單隔渣后排放到污水處理管網處理。糞便,是促進農作物生長很好的有機肥,為什么不在糞便處理廠旁建一個有機肥生產廠呢?我們想以無害化處理糞便,為什么沒想到資源化利用呢?廣州日產糞便800多噸,如果能制成有機肥,對發展農業和改良土壤將會產生多大的幫助。全國幾千座城市僅此一項支農就是很大的貢獻。又如生活垃圾,廣州日產生活垃圾7800多噸,如果我們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加以利用,收益極其可觀。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用來焚燒發電,餐廚垃圾制成飼料或肥料,木制家具可用來造紙等等,這里大有文章可做。如果政府財力不足,在市場化的今天,還可以引進民間投資來加快這項產業的發展。廣州這幾年不斷加快垃圾資源化設施建設,這將為發展循環經濟打下堅實基礎。(作者單位:廣州市市容環衛局)(來源:廣州日報)